第一篇:卢梭新爱洛伊丝读后感
卢梭新爱洛伊丝读后感
黄晓雯
一份真挚的感情敢于冲破重重阻碍,是值得珍视的,而一份值得珍视的感情得不到认可,是遗憾的。
卢梭的小说《新爱罗伊斯》是以书信体的形式呈现的,全书共分为162封信,通过这些信件,为我们诠释了爱情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卢梭的小说不仅对18世纪产生巨大影响,也对今天我们了解社会历史有巨大作用。
《新爱洛伊斯》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朱丽和圣普乐的爱情来深化反封建的主题。封建制度,封建等级就像是一堵墙,把人与人分隔在两个世界,把心灵的距离拉远了。因为封建制度,朱丽无法选择自己的爱情道路,因为封建制度,朱丽和圣普乐的爱情得不到众人的祝福;因为封建制度,朱丽只能违背心意,遵从父命。这就是封建制度的“功劳”,它扼杀了人类的真挚的感情和心灵的自由。小说中,处处透露着反封建的气息,不管是朱丽和圣普乐不顾身份,地位的差别而相互爱慕,亦或朱丽违抗父母的心愿,都是对封建制度的叫嚣和宣战。在小说中,朱丽最后的话:“我们的爱情,我们最初的也是唯一的一次爱情,永远不会从我的心中排除出去,我的生命之花绝不会在我的记忆中凋谢”是对封建制度最有利的控诉。
《新爱洛伊斯》以爱情的主题贯穿全篇,虽然全书没有人物的直接对话,但通过书信这一特的方式,很巧妙,很生动的讲主人公的性格及关系全部表现出来。也许书信这一方式会给人一种呆板的感觉,但书信体《新爱洛伊斯》中却透露出浓浓的爱意。每一封信的字里行间,全都透露着朱丽和圣普乐之间纯洁而真挚的感情,愉悦而无法言说的思慕。我想,卢梭会选用书信的方式来写作这部小说,也与当时反封建的主题相关,主人公无法大胆,直率的表达彼此的感情,只能通过书信这一种含蓄,隐晦的方式来间接表达心中的情感。通过阅读,没有书信的呆板,反而更加钦佩爱情的无私和伟大。整部小说也透露出卢梭对自由恋爱的赞美和颂扬。
通过阅读卢梭的《新爱洛伊斯》,发现在整部小说中,除了对朱丽和圣普乐的爱情的叙述和赞美外,对环境也有很多笔触来描绘。比如朱丽和圣普乐见面时的小树林,日内瓦湖以及各种令人沉醉的景色。这一方面是为了烘托男女主人公的纯纯情爱,一方面也赞美了自然原始的环境,通过对城市环境中的各种不良风气的批判,更加突出自然环境的珍贵。这好比是对自由的人性,真挚的爱情的赞美,对封建制度,封建等级的批判。
《新爱洛伊斯》是一部关于爱情的悲剧,整部喜爱说中的爱情是以精神为支柱的,和其他物质利益没有任何关系,因此它是长久的,唯一的,永恒的,直至生命的尽头,也无法毁灭。当然,小说的情节,选材也是比较平凡的,但通过这爱情悲剧透露出来的批判,控诉却是深入人心的,也是值得我们长久去回味,思考的,卢梭通过《新爱洛伊斯》,传达给我们的,不仅是纯洁的爱情带给人的精神上的支柱和无私奉献的付出,还有真挚的爱情不被接受的遗憾和痛苦。
第二篇:浅析卢梭《新爱洛伊丝》中的回归自然
浅析卢梭《新爱洛伊丝》中的回归自然
摘 要:《新爱洛伊丝》是18世纪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卢梭的一部书信体小说,书中借主人公圣普乐和朱莉的自然纯真爱情故事表达了他对回归自然的渴望,回到真正的大自然中去,回到人的自然本性中去。其中对自然的赞颂是《新爱洛伊丝》的一个重大特点,也是第一次饱含深情地把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写进小说,是对文学创作的一大贡献。
关 键 词:卢梭 《新爱洛伊丝》 回归自然赞美
《新爱洛伊丝》是卢梭一部著名的书信体小说,描写的是人类感情中最纯真的感情——男女爱情,同时卢梭在写爱情时写入了自己时代的特点,写入了自己的独特感受。他认为人生来是有感情的,感情是自然赋予的,依照自然法则产生的感情,是完美的,是完全符合正当合理的“自然道德”。在推崇科学精神、理性至上的时代里,他极力倡导“回归自然”, 回到真正的大自然中去,回到人的自然本性中去。
一、卢梭与“自然说”
(一)卢梭的介绍
卢梭(1712~1778) 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但在父亲的鼓励下读了许多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的名人传记。10岁他被送到朗莫西埃牧师那里,两年内学会了拉丁文。13岁至15岁时他在一个暴虐的镂刻师的店铺当学徒,遭受很多磨难。两年后他终于弃职离乡,来到法国,开始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在这里,德?瓦朗夫人既是他流浪生活的第一个港湾,也是他过于丰富而略嫌病态的爱情生活中钟情的第一个女性;在这儿,卢梭度过了近10年的浪漫而稳定的生活。1749年,卢梭的应征文章《论科学与艺术》获奖,使他一举成名。在法国蒙莫朗西森林附近度过的几年是他文艺创作生涯中硕果累累的阶段,他的四大名篇《新爱洛伊丝》、《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中的三篇问世于此时。他晚年时在巴黎离群索居,《忏悔录》一书于此时完稿。1778年,卢梭死在一个侯爵的庄园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他的遗体于1794年以隆重的仪式移葬于巴黎先贤祠。
卢梭是个自然神论者,即提倡以理性为基础的“自然宗教”,反对以神的启示为基础的传统基督教。卢梭的上帝是自然的和平之神,是不可思议的秩序与和谐。他认为服从于自然法则的都是好的,而认为的都是坏的。就是在这种“自然神论”的基础上,卢梭写了《论科学与艺术》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两篇论文,提出了“自然人”的理论。可以认为贯穿卢梭整个思想体系的总原则是:自然使人幸福、善良而社会使人堕落、悲苦,而且卢梭本人也曾如此激进地说过,但是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他主张用人的自然状态的美德来矫正社会之中的罪恶。
卢梭在《忏悔录》中曾说过,他是被一种感情牵引着写《新爱洛伊丝》的,他“想要表达自己从未能够得到满足的爱欲,现在我感觉到这种爱欲正吞噬着我。”《新爱洛伊丝》是以爱情描写为主线的,写的最感人的就是对人物内心最真实的自然情感的直接表露,这对后世影响很大,直接引发了后来的浪漫主义思潮。在卢梭之前或同时代的作家那里,一般主要描写的是人的行为理性,而忽略了人最自然真实的一面——情感层面。尤其是在法国这样一个思想性、理性很强的国家里,在启蒙主义的影响下人们更
多的是强调理性观念,比如伏尔泰、狄德罗等人写的哲理小说,他们把人都写的太理性化了,反而让人觉得不真实、不自然。在法国本土,卢梭是第一个把这些被人们所忽略的情感层面的东西挖掘出来,写人最真实自然的方面,写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感情,这对以后的文学发展可以说是影响非常深远。
(二)卢梭的“自然说”
卢梭最早关于“自然”的系统论是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那里“自然”指人类未订立社会契约之时,预设了一定条件的一种自然生活状态。在这种状态中,“自然”是和谐的美妙的。卢梭在他的宗教体系中所谈的自然不仅仅包括那种外部自然的美妙,又包括人类社会的和谐 ……此处隐藏7789个字……成了一部颂扬善良风尚、匡正民风民俗和描绘大自然的美的散文诗。书中最令人同情和赞美的,是女主人公朱莉和她在爱情上所表现的美德。朱莉和圣普乐都是多倩的。然而,正如圣普乐在致朱莉的一封信中哀叹和预言的:“多情的心,是上天赐予的危险的礼物;谁接受了这件礼物,谁就注定要在世上遭受苦难和折磨。”圣普乐始终眷恋着朱莉;而朱莉也没有忘记她昔日的情侣,同时,作为妻子,她又坚贞地忠实于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沃尔玛对两个青年人之间过去的爱也表示充分的理解,并对他们的美德完全信任,把圣普乐接到自己的家,待以真诚的友谊。后来,朱莉因跳入湖中救她跌落水中的孩子,竟至一病不起。她在临终前给圣普乐的一封信中说:“使我们两人在地上分离的美德,将使我们在永生之地结合。”朱莉和圣普乐的爱情的不幸结局,得到了人们的同情,因此,《新爱洛伊丝》一出版,就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新爱洛伊丝》共分六卷,计一百六十三封信,有些信长达数十页之多,全都围绕一个鲜明的主题:通过纯洁的爱情,建立美好的家庭,进而建立良好的社会。“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是卢梭在他的另一部著名小说《爱弥儿》中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它代表了卢梭的全部思想,贯穿了他所有的著作,特别在《新爱洛伊丝》中,通过书中人物的塑造和社会风尚的描绘,早已反复加以表述①。他得出的结论是:要使人成为善良的人,就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只有从爱美德开始,树立良好的德行,人类社会才能成为一个合乎自然秩序的社会。为了论证这一点,他在《新爱洛伊丝》中塑造了几个他心目中的典型。他说:
①卢梭的《新爱洛伊丝》发表于一七六一年,《爱弥儿》发表于一七六二年。他在他的《忏侮录》卷九中说,《爱弥儿》中的有些话,早在《新爱洛伊丝》中就说过了。
这就是卢梭给《新爱洛伊丝》中三个主要人物勾画的大轮廓。金发女人是书中的主人公朱莉,棕发女人是她的表妹克莱尔,情人是圣普乐。而卢梭的“新爱洛伊丝”和十二世纪的爱洛伊丝不同的是:十二世纪的爱洛伊丝最后进入了女修道院,而他的“新爱洛伊丝”最后和一个俄国贵族结了婚。她婚前被圣普乐的爱情所征服,但婚后便虔诚地尊重婚姻的神圣,用美德战胜了
爱情,成为忠贞贤良的妻子和母亲。朱莉和圣普乐的爱情悲剧在于:他们不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里,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的婚姻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朱莉,这个在卢梭心目中可协调个人、家庭和社会关系的人物,只能尽大自然赋予她的天职,治理好自己的家,即卢梭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中所说的“一切社会之中最古老的而又唯一自然的社会。”然而,卢梭写《新爱洛伊丝》的目的,正如他在《忏悔录》中所说的,不仅仅着眼于“与整个社会秩序有关的风俗和夫妻间的诚实,”而且还有一个更深远的目标,要达到“社会的协调与社会的和平。”人们都知道,在一七五七到一七五八年间,卢梭和狄德罗等百科全书派的哲学家的分歧,已经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决裂地步。对于这一点,他自己也感到痛苦,他说他“生来就仇恨一切宗派偏见,”因此,他把他笔下的两个信仰对立的人物--笃信宗教的朱莉和不信宗教的沃尔玛--描写得具有巨大的宽容精神,各行自己的美德,各尽自己的天职,从而避免思想和感。情上的冲突,共建美满的家庭。我们可以说,告诉人们如何生活和相爱,是贯穿《新爱洛伊丝》全书的思想脉络。没有这个主题,就没有这部小说的写作。
在法国文学史上,是卢梭的《新爱洛伊丝》第一个把爱情当做人类高尚情操来歌颂,第一个把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写进小说。
故事简介故事发生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小城克拉郎,平民圣普乐当了贵族小姐朱丽和她的表妹克莱尔的家庭教师。不久,朱丽和圣普乐相爱了,但遭到她父亲的反对,因为他已经将她许给了俄国贵族沃尔玛。圣普乐被迫与朱丽分离。朱丽在父亲的恳求下结了婚,成为贤妻良母,她把自己与圣普乐得关系坦诚地告诉了丈夫,得到沃尔玛的理解,他邀请圣普乐回到克拉朗。。圣普乐周游了世界,6年后重新见到朱丽,他虽然想同朱丽鸳梦重温,但朱丽没有越雷池一步,她因跳入湖中救落水的儿子,染病不起,临死时希望圣普乐照顾她的一家,并与克莱尔结婚。圣普乐答应照顾她的家人,却拒绝和克莱尔结婚。
人物分析朱丽:朱丽温柔软弱,但她的软弱曾使她在婚姻上改变初衷,她的“软弱”不是惧怕父亲的暴虐,她曾勇敢反抗,她对封建家长发出了愤慨的控诉:“我的父亲把我出卖了,他把自己的女儿当作商品和奴隶,野蛮的父亲,丧失人性的父亲啊!”,然而她受旧道德影响较深,没有勇气对抗父亲“抱着女儿的两膝”的苦苦恳求,便决定牺牲自己以尽人子的“天职”,她的“温柔”和最爱美德的特点又使她成为可以协调个人,家庭朋友和社会的中心人物。
圣普乐:他是平民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其性格热烈、英勇、坚强。
在作品前半部:他主要扮演狂热恋人的角色,他带动朱丽共同反抗贵族偏见的言行热烈动人,他的“退让”并非妥协,而是想以这种方式挽救朱丽免受专制家长的迫害。在作品后半部:他恋情虽如初,但由于朱丽夫妻对他的真诚和友谊,他便也真诚地成为他们的朋友。
他知识渊博,具有多方面的才能,曾被人推荐去做军官,但他热爱独立自由,只愿作学术研究,在漫游欧洲期间通过他的见闻,批判了贵族上流社会的种种习俗风尚并对华莱山区人民纯朴的思想感情、道德风俗进行赞美,形成鲜明的对照。承担了社会批判者的角色。沃尔玛:他也是新人中的一员,他原是俄国接近宫廷的大贵族,但他背叛了其阶级及传统信仰,酷爱根据理性重新观察生活。他性格理智、沉着、善解人意、心怀坦荡.
艺术特色 卢梭曾指出《新爱洛伊丝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题材的简单和中心思想的连贯。”这部作品主要用五个朋友相互间的通信这一单纯的手法构成,紧紧围绕朱丽、圣普乐、沃尔玛三个人物的友谊和婚恋这一中心主题来展开情节,竟将全部内容有机的糅进主人公们的故事中去,故能多侧面多层次的刻画人物,又让读者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到主人公的感情、心理和命运上,悬念迭出,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
卢梭的文艺创作强调歌颂大自然和突出人的纯洁感情的特点。在《新爱洛伊丝》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一次如此感人至深的把爱情当作人类高尚情操来歌颂。
第一次饱含深情地把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写进小说。
古典主义文学描写感情是为了谴责感情,而这里却是为了肯定它、抒发它、讴歌它。《新爱洛伊丝》与以往爱情小说的区别
它具有反封建意义,它是一曲争取不到爱情自由、被封建门第观念葬送的爱情理想的悲歌。卢梭对爱情的热烈讴歌,也是以往的小说中不曾有过的。卢梭认为爱情和道德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调和、可以相容的。两位主人公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爱美德,这是一种崭新的道德,与违反人行的旧道德相反,它源自自然人性,自爱,自尊而又爱他人,尊重他人。
对自然的赞颂是《新爱洛伊丝》得又一个重大特点,也是对文学创作的一大贡献。卢梭写出了大自然对人们心灵产生的影响。
《新爱洛伊丝》不仅是一部爱情小说,还是一部哲理小说,其中包含了卢梭的重要思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5 星瑞文秘网 www.zjxingrui.com 版权所有